- 新聞中心
- 聯系我們
總部(ADD):洛陽市高新區
廠址:洛陽市西工區紅山鄉黨灣村310國道旁
通信(ADD):洛陽市武漢路大禹新村4#-1-502
郵編(PC):471039
E-MAIL: lyzenyo @163.com
傳真(FAX):(0379)64228177
電話(TEL):(0379)63027177/7188
老網站:HTTP://www.lyzenyo.com
新網站:HTTP://www.luoyangzhenye.com
BLOG: http://blog.sina.com.cn/lyzenyo
BLOG:http://luoyangzhenye.blog.sohu.com
總經理:王振武(0)13700798836
營銷部:王 飛(0)13526964714
生產部:喬運華(0)13403791929
客服部:張國鋒(0)13525482528
行政部:馮銳銳(0)13525482546
財務部:趙鳳改(0)13525447390
- 您的位置: 首頁 > 新聞資訊
-
研究鋼結構的“魔法師”走了
[ 時間:2017-04-06 點擊:1174 ]
3月21日傍晚,微信彈出一條消息:“陳紹蕃老先生去世了!”驚聞之后,內心凄凄,這個被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鋼結構委員會授予“中國鋼結構事業的開拓者”榮譽稱號的老先生,在98歲這年離開了人世。
2016年3月,陳紹蕃教授在家中伏案寫作。資料圖片
他留給我們的是指導橋梁、大樓建設的《鋼結構設計規范》以及“九五”國家級重點教材《鋼結構設計原理》、普通高等教育“十二五”國家級規劃教材《鋼結構》和《鋼結構穩定設計指南》等關乎中國現代鋼結構建筑建造的一系列標準和通用教材,一大批中國的建筑師們讀著這些教材成長。
與陳紹蕃老先生僅有的一次見面是在2016年。彼時,古城西安春雨淅瀝,我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校史館一位老師的帶領下,踏著微潤的路面行至陳老先生家樓下,滿頭銀發、身形高大的老先生雙手扶著一個帶滾輪的簡易椅子迎出來,那時97歲的他已身患直腸癌,身體虛弱,需要輔助才能行走。
他引我們進了左手邊的一個小房間,一個舊電視靠門邊擺在矮柜上,兩條顏色灰暗的沙發靠墻相對而列。落座后,略略寒暄,他便開始講起他的鋼結構研究。“直角鋼你知道吧?我最近在研究怎么能讓它的結構更穩固,標準要定得嚴格精細一點。”接著又說,“我最近研究美國的鋼結構標準,發現兩處是相互矛盾的,還有一個標準它的小數點后面的數字不精確,我正在寫論文指明這一點。”
我聽得瞠目結舌——一個97歲高齡,患有直腸癌的老人,住了一個多月醫院,才剛到家,就要趕緊修改論文投給美國的著名期刊,“美國那邊給我的論文提了修改建議,我這兩天正在抓緊改,好早點發過去。”這篇論文不久之后就被國際知名學術期刊《工程結構》(ENGINEERING STRUCTURE)刊發。
我一眼撇到窗臺上的幾盆花草,插嘴問:“您平時喜歡養花啊?”他回頭看看,大手揮了揮,說:“都是學生們送的,知道我心不在這兒,都送些好養活的,我基本不管它們。”
“既然不愛養花,那平時有其他什么興趣愛好嗎?”他回答說:“有啊有啊,我喜歡看書讀報。”我追問:“都是什么報紙呢?”他的答案是“光明日報”。“光明日報理論文章很好,有些講方法論的文章對我們的研究也很有幫助。”他說,20多年前他曾在光明日報上看到過一篇文章,當時觸動很大,盡管年代久遠已記不清題目,但仍然依稀記得是一篇與方法論相關的理論文章。“我自費訂了20多年光明日報,就算現在精力不濟了,每天中午還是一定堅持要看半個到一個小時的。”
他起身帶我們去他的書房找當天的報紙,走到書桌邊,順勢擰亮臺燈坐在桌前。留給站在門口的我一幅這樣的畫面——因陰雨天而顯得昏暗的書房里堆著一摞摞半人高、泛黃的書籍,一個古舊的書柜立在墻角,柜頂層層疊疊堆放著的資料擠到了天花板,柜子里也塞滿了典籍。柜子前,一個身形高大的銀發老人坐在書桌前,手里舉著放大鏡,端詳著書桌上攤開的書籍。
他就像一位魔法師,以筆為魔杖,把鋼材設計成摩天大樓、設計成跨海橋梁,描繪著建筑的奇跡。
這一別后,我常會想起這位老人,總以為還能再見面,誰知竟從此天人永隔。就在陳老仙逝的前一天,我還與他所在高校——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一位老師聯系,說陳老近期一直在住院,食欲也不好,吃得很少。我們故作樂觀地互相寬慰,祝愿老先生能振作起來,逐漸恢復健康。誰知第二天,卻是噩耗傳來。
但我總不愿意相信他已經離去。在我的記憶里,陳紹蕃老先生,那個研究鋼結構的“老魔法師”,總還在他的書房里,揮舞著鉛筆,繼續給鋼結構標準“挑毛病”。